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一个周边城市检验检测产业园区建设的项目,到该市的一些检验检测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主导产业的一些企业做了不少调研,感触颇多。近些年来,自从国务院发布了要求地方行政事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的文件之后,各地在酝酿机构整合的同时,多地也在申报和筹建以检验检测为主要产业的产业园区。多个地级市、县、县级市的地方政府将本地行政事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整合,并且定位成了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形成了当地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从地方政府的初衷来说,这样的设定是出于善意的。按照政府2017年开始的规定,作为一个公共检测平台,公益一类的公共检验检测机构只能履行公共职能,不能向企业收费的同时,还不能拒绝企业的检测要求。那么对于当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至少可以免费获得一个有政府背景的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对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正规的流通渠道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
但是,这种安排最大的问题是,彻底的取消了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激励。委托检验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买方验货时的质量证明,因此对于检验的时效性来说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那些生鲜或是保质期很短的产品,往往需要很快得到检测结果以便交货和结款,但是现有的公益一类性质事业单位出报告的时间普遍超过了2个月,而正常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企业一般都能在7天之内交付检测报告。与此同时,地方上的事业单位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购进全套的检测设备,因而并不能完全覆盖企业的全部检测项目需求,某些较为个性化的检测,还是只能由大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企业来提供。另外,对于那些销售范围覆盖全国甚至出口到国外的企业而言,本地事业单位的检测结果缺乏可靠的公信力,离开了这个城市(或者远一点到本省吧)就很难被其他区域的大型采购商和买方所接受。因此,对于当地的大企业而言,虽然更向往本地化服务,但是出于企业经济利益的考虑,仍然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大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来做产品检验。而对于没什么经济实力的小企业,则只能通过寻租的方式,尽量更早的拿到本地公益性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而且花费的成本可能并不比正常的检测费用低多少。因此,缺少有效激励的制度安排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