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更注重规模的高速度增长转向更为注重效率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国际经验,中国企业的必然出路就是提高生产率。营商环境(Business Environment)是政府公共治理和影响微观经济个体的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表现,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发展辖区经济的巨大动力,我国企业正是在地方政府主导的营商环境中运营的,因而营商环境的改善对企业创立、运行、投融资、绩效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对提高企业TFP、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3年,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了大量改革政策,一些企业感到营商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但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的民营企业仍反映“获得感不强”。营商环境不是应该具有一致性的吗?
虽然我们各个地区在企业注册、退出、知识产权等营商环境制度是一致的,但对于不同企业的企业来说,他们实际获得的营商环境确实不同的。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发展辖区经济的巨大动力,我国企业正是在地方政府主导的营商环境中运营的,不同城市的营商环境应该是不同的。更有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营商环境存在较大的企业异质性:从企业规模看,大企业的营商环境高于中小企业,小企业的营商环境最低;从企业所有制来看,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营商环境较高,最低的是民营企业;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最好,其次是中部地区,再次是西部地区。由于大企业、外资企业是地方经济的优秀生,地方政府肯定对他们给予较好的营商环境,反而对于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的小微企业关注度不够。因而,就出现了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但民营企业仍反映获得感不强。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次,营商环境各项指标也存在不平衡性。根据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从 2012 年的 93 位提升至 2018 年的第 46 位,中国已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一方面,我国在企业注册、获得电力、资产登记、合同执行等指标的排名较高,但是另一方面,在税收支付、施工许可、信贷获得、保护中小投资者、跨境交易、破产处理等指标上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因此,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作为在营商环境下进行运营下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他们所处的营商环境也存在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