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院长的总体指挥和安排下,在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pg电子在线试玩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在广东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调查”,已于2015年8月底圆满结束。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顺德、肇庆、中山、湛江、阳江、江门、惠州、潮州和揭阳14个城市的20个调查单元(区、县)的制造业企业,每个调查单元按随机抽样的顺序走访36家企业,不得随意替换企业并确保企业的受访率至少70%,此外还需要在每个调查企业中随机抽样6~10个员工进行匹配性的员工问卷调查。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调查有着怎样的难度。如何找到抽样企业?如何让抽样企业接受我们的调查?企业接受调查以后,如何保证问卷的填写质量……这些问题相比科学研究显得特别不高大上,但他们却是导致企业-员工匹配调查在全世界都是难题的直接原因。
回顾过去,除去问卷设计花费的时间(应该也有1年多),该项调查自2014年6月从寻找进入企业的渠道到2015年8月正式完成调查,历时1年2个月的时间。调查过程(不包括数据清理工作)历经五大阶段,分别是:“试验调查”阶段、“广东调查前期准备”、“小范围正式调查”、“大规模正式调查”和“问卷回收与复核阶段”。尤其是在在大规模调查期间(2015年7月),广东17个调查单元同时开展调查,不单单是对调查员的考验,更是对pg电子在线试玩大规模调查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考验。我非常庆幸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并协助调查的总指挥长开展组织协调工作,虽然为了此项工作自2014年6月起我和同事们出差时间非常多。为能够获得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我们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现场沟通、一家企业一家的现场协调,获得街道、乡政府和企业的许可之后,我们调查员再次进入企业开展实际调查。回顾这样一项引起亚洲开发银行关注的企业调查,感触颇多,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得到了现场教育和不断提升。
首先,用目标决定行为,而不是用现实困难修改工作目标。其实,纵观我们整个调查的推进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在前期的试验调查阶段结果证明调查是失败的,也走过很多的弯路,比如:进入企业的方式不对、企业受访率极低、企业样本库需重新协调统计局等。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和气馁,在充分论证该项调查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用目标决定行为,而不是用行为去修改目标。去解决一个一个的困难,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圆满成功。在实际调查中,每天都面临着不同企业、不同人群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白眼和排斥。但是我们的调查员,无论是调查组组长,还是具体的调查员,对整个调查工作都非常投入和认真,在广东17个调查单元顶着高温连续工作两周。支撑调查员越挫越勇的动力,就是调查员心中对工作目标的坚定、对调查意义的高度认可。
其次,“政府许可+调查方法+调查员能力”是调查成功的必要条件。调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小组的成功经验来看,调查取得成功的方法就是:在政府调查以合法身份的基础上,调查员依靠自身的沟通能力来完成调查。在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预调研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进入企业的明确路线,那就是“省—市—区—街道、村—企业”。政府的发文和支持对调查的开展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局的配合度、协调能力对整个调查工作(包括确定能联系的企业、进入企业、填报问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调查肯定是依托政府而不是依靠政府,政府帮助我们联系到企业之后,后面如何让企业支持调查,就是调查员的职责。可以说,各个抽样地区的政府对我们的调查都非常支持。在调查前期进度较慢的地区,并不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而是由于我们调查员自身能力不够,进入到企业无法说服企业配合调查。真正感动到企业支持调查的DNA,就是调查员眼神中的真诚而又认真的态度。这就需要一线调查员要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清晰的思路和敢于沟通的胆量。
最后,坚持底线、质量第一。虽然面向企业的调查非常有难度,但是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样本的随机性和调查问卷填写率是调查的底线,不可不遵守、一定要遵守。调查还未开始,指挥长就明确提出此次调查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质量第一”,调查的进度服从调查质量。为确保调查过程符合随机抽样,企业受访率和问卷填写率都能达到最大化,光是调查完毕后的问卷回收和复核工作,我们就前后设置了5道审查程序。哪怕就是数据录入完毕之后,我们仍然要将录入的数据和原始问卷进行比对,尤其是针对关键数据,还要进行企业和员工的再次回访。正是由于我们坚持底线,坚持基本的原则不能更改,才使得数据的具有价值。
2015年暑期已过去,基于这样一项大规模的企业调查,我自己从中再次感悟到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核心,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再次感谢生命中参加过这样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尤其是在我科研工作刚刚启程的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