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常常比计划来的更迅速,更无需说计划的制定基本上只能基于有限信息,而且往往是从静态的视角出发。我们也许可以观察到的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常常不能实现预期的结果,或者短期内,即在政策实施后的相邻区间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其效果最终耗散了。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不同的人群、企业或者区域带来预料不到的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
较远的事例我们就不再细究了。奥地利经济学家Heinz Kurz教授,最近在接受印度金融快报(Financial Express)采访的时候说到,“去货币化很可能不会根除腐败,也不会带来更多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这种措施太弱,同时使用这种工具去达到这些目标也是南辕北辙了”。同时,他也指出这种防范腐败,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力的措施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更隐蔽的腐败的路径。
这里所谈及的“去货币化”,指的就是印度总理莫迪在2016年11月8日晚上,毫无预兆推出这种措施,将在市面上流通的500和1000面值的纸币作废,而持有这些货币的人,必须在限期内到银行再一次进行登记,然后兑换政府新发行的500和2000卢比的纸币。可以说,这一突如其来的货币政策变动使得印度陷入了空前的乱象,也让整个世界大吃一惊。
这可能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雄心超越现实的、所谓的改革。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次改革,而是一场灾难。在我看来,这种“去货币化”难以影响印度上层那些有权、有钱的人,而这些人是莫迪本想撼动的利益集团。首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显然可以先于大众,也就是先于莫迪正式公布这项措施之前就获得信息,从而对自己手中掌握的现金进行处理;其次,即使那些没有来得及转变所持资产形式,或者没有内部消息的富人,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途径来化解这些冻结的现金。同时,他们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探索出更多的腐败方式。在印度社会阶层的另一极,那些极端贫困的人群,以及所谓的贱民,“幸运地”免受这场突如其来的变革的影响。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印度的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其多年积累的财产可能遭受到重大损失。
带有一定讽刺意义的是,对于从事“沉闷科学”(Dismal Science)研究的经济学者而言,作为一个外部的观察者,莫迪的这场货币改革可能并非是坏事。因为,这就像一个外部冲击政策带来的自然实验,为经济学家提供了素材和数据来研究许多理论、机制和效应。
不管从时间维度,还是区域(国别)维度,货币改革都不少见,中国古代就有,如两汉之间的王莽改制,就有货币措施。但是,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大都是相似的,即多以失败告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措施的提出,不管是不是号称基于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在长期,或者在实际意义上,更多侵害的是相对多数人的经济利益,就更不要说那些本意就是希望从社会大众手中掠夺财富的货币政策了。货币政策还只是整个政府工具箱的一种,就有如此重大的影响。由此来看,政府有形之手的施展,必然需要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