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虽然不可触摸,但却时时处处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不经意间你就会感受到质量无所不在的魅力。
质量的感受可能来自你接触到的每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尽管这个产品或者服务你平常可能已经见惯不怪,但是质量的差异往往在这上面体现的特别明显,待你发现的时候,还是非常震撼的。比如,简单的一个窗户,是铝合金或者塑钢框架,加上一整块玻璃,边框还残留各种型材机械切割后的痕迹,留有玻璃胶在框架和玻璃之间粘合的印记,大风刮过来“哐哐”直响;还是用厚实的木材做成平滑完整的框架,用铝型材制成边框,用双层玻璃阻挡室外的狂风和严寒,用设计巧妙的机械装置来方便窗页的半开或者全开,并将百叶窗和整个窗户的框架合为一体,虽然都是一扇窗户,后者体现的质量显著的异于前者,不管是从感官还是功用为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触。
质量可能来自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公共汽车的载客服务,在冬天和夏天能否分别提供及时的供暖和冷气,能不能帮助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都体现了公共服务系统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公交车能否让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基本做到自行上车,能否为抬脚都有些吃力的老人降低车门的高度,能否为乘轮椅者和带婴儿车的母亲留出专门的空间,这些都是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生活中的各种垃圾能否做到分类处理,纸制品、塑料和有机废物能否分别回收,这都是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质量的细节。虽然我国现在还不是那么缺乏人力资源,替居民做这种工作的所谓“拾荒者”承担了大部分的这种功能。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面临这种挑战,是否应该提早着手呢?
质量可能来自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是否古老的,传统的东西都要被替代而消失?古老的房子经过合理的修葺,再配合现代化的内部设施和装饰,就能够成为优良的居所和办公场所。大片的透露出古旧气息的旧社区在现代建筑的点缀下,也能成为让人赏心悦目的所在,卢浮宫前面的“金字塔”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老城区的保护和新城区的开发并行不悖,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商业中心的沟通融合可能成为优美城市规划的典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不意味着要破除所有的内在和外在的传统,才能拥抱当代更高物质水平的生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融合而不是割裂、或者抛弃,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质量不是一个梦想,也不是一个口号,是可见、可触及的、源自于生活,是高于既有状态的一种追求。每一件产品,每一个设计、每一种态度、每一个景观,都是实现“质量”的载体。